4月16日至20日,我院先后派出的3批共18名医务人员援鄂回来休养后,已陆续回归各自岗位,脱掉防护服穿上白大褂的他们,又投入到紧张忙碌的日常工作中,为守护百姓生命健康加油干。
4月18日,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黄新奎回到熟悉的岗位。重症医学科是全院重症病人集中的病区,相对于武汉的新冠肺炎重症病人,病情更复杂,治疗更棘手,平常非常繁忙。科室原本就人员紧张,黄新奎援鄂这段时间,在家的医生值班更勤了。为让他们稍微轻松一点,黄新奎在休养时间一到就赶紧回到岗位,查房,了解病人病情,查看病历、检查等等。
“从2月13号踏上驰援武汉的征程,到4月18号回归我的工作岗位,短短2个多月的时间,犹如已过半生!在武汉工作的经历,让我感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当看见那些重症病人对我们露出依赖的求救眼神时,让我深深感到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的价值。此次经历也让我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积极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获得最新的重症医学科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新技术,新理念,像前辈那样熟练应对危重症患者。”黄新奎感慨地说。
4月20日,重症医学科出征的其余3名医护人员王苑、沈雪寅、张玲也全部在岗,大家各司其职,紧张地忙碌着。
王苑说,“我是4月16号就开始上班的。上班那一天,进入医院大门就觉得好亲切,远远看见医院的宣传栏,看见我们抗疫的照片,心里满满的自豪感,医院太有心了!返岗第一天,心里有点小激动,也有点不适应,上主班坐在电脑前突然间有种不知道干什么的感觉,在姐妹们的热情帮助下,熟悉了病人情况,了解了新的护理质控要求,工作模式与之前稍有变动,但大家配合默契。武汉的这段工作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相信我们会做的更好!”
4月20日上午,呼吸内科准备了蛋糕,欢迎此次出征的5名医护人员返岗,当天当班的有缪丽莉、张月华、解超超、许庆敏,小小的仪式很快结束,他们立即回到各自的岗位,查房,熟悉患者病情,进行各种治疗、护理等。
“今天第一天复工,看到熟悉的环境,热情的面庞,亲切的笑容,心情真是太好了!以后要加强院感控制、消毒隔离等方面的工作,提高重病人的护理能力,最好能成立RICU(呼吸重症病房),并做好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张月华说。
解超超说,“今天是我上岗复工的第一天,被安排在医院门口进行预检分诊,可以充分利用援鄂期间的经验把好医院分诊第一关,做一名合格的‘守门人’。”
在内镜室,援鄂回来的消化内科主治医师孔剑正在为患者做肠镜,内镜室朱兆琴说“孔剑本来休息的,看做肠镜的病人多特意过来加班的。”
孔剑说,“支援武汉是我终身难忘的经历,也使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自己岗位这么重要,这么神圣。回到熟悉的岗位,相对于支援武汉的日子精神压力小了很多,轻松上阵。今后,要努力提高专业技术,继续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建康保驾护航。”
感控科科长刘齐琴复工后就到病区检查院感有关工作,按照武汉的一些感控标准加强科室指导,提高院感意识。
她说:“这次援鄂经历终身难忘,在黄石大冶的日子,自己心里一直捏着一把汗,每天关注着确诊病人的数量,直到确诊疑似病人双清零,没有发现医护人员院内感染,直到撤离,心里才稍稍松了一口气。湖北的疫情控制得越来越好,国外的疫情越来越严重,国内的疫情重点转移到了防治输入性病例上,又出现了无症状感染者,其他地区也出现了聚集性本土病例,形势依然很严峻,疫情并没有结束,还是不能放松警惕!”
战疫结束,精神永存。此次战疫,我院援鄂队员都认为不管是在精神上、心理上还是技术上,都是一次很好的历练,学到很多知识;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将继续发扬抗疫精神,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积累的经验及严谨的抗疫作风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同时认识自身不足,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注重人文关怀,继续为百姓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编辑张忠顺/审核梁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