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2020年8月19日第三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仪征市人民医院联合仪征市作家协会、仪征市散文学会开展“我心中的好医生”征文活动,在全院开展“医路同行”征文活动。通过自身经历,讲述难忘的医生及就医过程,从医生涯感受及医患之间的故事等,展现医者仁心及使命担当。现陆续展出优秀作品。
医生的态度
信铁锋
出门诊的时候,经常会听到病人对我说:“大夫,你的态度可真好!”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脸上的笑容就不免有些僵硬。扪心自问,我的服务态度好吗?也许吧。在我自己看来,我只是在正常履行一个医生的责任而已。倾听、解释、尽量通俗的说明,让病人能对自己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有个大致的了解,如此而已。就是这样,许多病人也会被打动,由衷地说了句:“大夫,你的态度可真好!”由此可见,病人们遇到过的某些医生,态度似乎不是那么好。
我自己也做过病人和病人家属,在这种身份转换中,最能够深切体会到病人去医院就医的酸甜苦辣。还好,我曾经就诊过的几个专家态度都非常好,语气和缓,解释到位,让我焦虑的情绪放松了不少,似乎病还没治就已经开始缓解了。自从有了这样的经历,再面对我的病人的时候,我就尽量把问题解释清楚,多说一些话,偶尔遇到非常纠结的病人,也尽力按捺住不耐烦。这样一来,许多病人就发出了这个大夫态度真好的赞许。面对这种赞许,一开始我还暗暗窃喜,认为自己医德高尚。但是,时间久了,我反问自己,这样做果真就是具备了高尚的医德吗?细细想来,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因为答案是否定的。
想想那时候自己去北京、上海的大医院求医,首先的目的是什么?是高等级的医疗水平,医生的态度问题似乎不那么重要。虽然我很幸运,遇到的几位颇有威望的专家都很客气,水平也确实没的说。可是,如果遇到的是一个冷冰冰的专家,同样问题也解决了,那我会介意吗?介意是肯定的,但是不会太多,因为我所寻求的是解除我的病痛,而不是医生的态度。病能看好,加上良好的态度,让病人如沐春风,这是最好的结果;退而求其次,只要能看好病,态度差一些,也能接受。对于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不良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容忍的。在高明的医生背后的众多拥趸来看,其人的臭脾气,是专家的个性彰显,只会化作病人的饭后谈资,被拥趸们津津乐道。因为在病人看来,医术不过关,态度再好有什么用?如此看来,态度不好似乎应该是大牌专家的特权,而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越是知名专家,和蔼可亲的越多。
这种反差的根源在于对所谓治愈的理解上。人不是机械,对于人的治疗,不仅仅是机能的恢复,还有人文的关怀和心理上的安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里面固然有特鲁多医生对医疗局限性的无奈,但也体现了他对医生职责的观念,那就是对病人的帮助与关怀更重于疾病的治疗。希波克拉底也说过,“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这里的意思与特鲁多医生相近。所以,越是医术精湛,在行业越牛的专家,越认识到医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完美的治愈不单纯是身体上的健康,还包括精神上的健康。
由此看来,单纯的态度好,并不是完整的医德,只有高超的医术结合良好的态度,这才是真正的“医德高尚”,面对这个标准,我还差得太远。医术的精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态度的改变却是立竿见影的事,只要一个人心存慈悲善念就能做到。我最渴望病人说这样一句话:“大夫,你的态度真好,但是你的水平更好!”这才是我所追求的“医德高尚”。
(供稿信铁锋/编辑张忠顺/审核梁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