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2020年8月19日第三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仪征市人民医院联合仪征市作家协会、仪征市散文学会开展“我心中的好医生”征文活动,在全院开展“医路同行”征文活动。通过自身经历,讲述难忘的医生及就医过程,从医生涯感受及医患之间的故事等,展现医者仁心及使命担当。现陆续展出优秀作品。
那个年代,有那样的医生
朱枚
大概是1983年吧,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和一名护士,围着科室里的煤炉取暖(那时没有取暖器,更不知道空调),一名50多岁的文质彬彬的高个男士穿着白大褂走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个听诊器,说是要看一看某个床号的病历,我和护士都工作时间不长,不认识他,也不敢问,就把病历递给了他。他静静地看完了病历,还做了摘抄。
第二天早上,我把这件事告诉科室里的其他医生,老医生说:这一定是放射科的周树藩主任,他们科室每天晚上值班的医生负责给白天所有住院病人拍的片子写报告(除了急诊),第二天早上再全科读片。周主任是文革前的老大学生,知识丰富,工作认真细致,只要对片子下不了明确结论的病例,他就会到病房经常和临床医生讨论,还追踪病人的结果。原来是这样!
昨晚看的这个片子是肺中叶综合征,儿童多见。该病人出院时,诊断“结核”,我就主动去告诉了他,他询问了其它诊断依据,又拿出片子看了一遍,并做了记号,还瞩咐我,这个病人来复查时要告诉他。后来我也经常向周主任请教放射科的知识。有好几次,他把收集的教学片子给我看。再后来,周主任年龄大了,不再上班了,但只要看见他,不管是在医院还是在街上,我都要过去打招呼,表示我的敬意。
90年代,检验科的主任叫彭岑纹,也是我尊敬的前辈,只要送给她看的骨髓片,她都亲自到病房,采个血片,为的是看看病人,了解病情。为了早点让临床医生、病人及家属知道骨髓结果,有时晚上或星期天加班。平时工作中,只要标查有明显的异常,都是第一时间电话联系医生,在话音里能感受到她迫切希望医生去解決问题的心情。那些不管有无异常、但对医生的诊断有指导意义的检验,如脑脊液、胸水,只要彭主任在,不需要你催。
值第三个医师节,向那个年代、那样的医生致敬!
(作者朱枚/编辑张忠顺/审核梁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