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征文⑲】医护仁心 照亮生命之路
发布日期: 2021-09-05  来源: 仪征市人民医院  访问量:30

2020819日第三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仪征市人民医院联合仪征市作家协会、仪征市散文学会开展我心中的好医生征文活动,在全院开展医路同行征文活动。通过自身经历,讲述难忘的医生及就医过程,从医生涯感受及医患之间的故事等,展现医者仁心及使命担当。现陆续展出优秀作品。

医护仁心照亮生命之路

疫情肆虐、地震火灾、暴雨洪涝,面对灾难,在紧急撤离的人流两旁,我们总能看到行色匆匆的逆行者”——军人和医护人员,面对危险,他们坚定地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安全,虽然职业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战士。古有华佗医百病,今有钟南山战疫情,更有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站在抗疫第一线。我院心血管内科叶彬医生等18名医务人员星夜兼程,不顾生死,赶赴最危险的湖北支援,身穿厚重的防护服,以悬壶济世为使命,以治病救人为职责,与病魔作殊死斗争,展现了我院医务人员的精神风貌。在第三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身为护士的我,惟愿医护仁心精其术,患者去病感其恩,共建和谐医患情。

规范行医,医护仁心精其术。医生、护士的成长之路漫长而又艰辛,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精心培育,更离不开个人的信念与努力,心内科的医生、护士们更是如此。不少医生经历了长达八到十一年的学习,才走上工作岗位;所有护士从入学起,就开始不断练习判断病情、急救、静脉穿刺等,只有保持治病救人的初心和信念,才能在长时间和高强度的学习中坚持下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复杂而忙碌,有大量的工作要处理,需要发挥他们多面手的能力。众所周知,医护人员从事的工作是精细工作,尤其是在心血管内科的手术中,要胆大心细、准确对症,比如心脏介入手术,需要医生和护士精准配合,才能将导管送入心脏进行治疗。此外,医护人员在面对患者时,要温润如玉、耐心解释。面对这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世界,医护人员治病救人的初心和悬壶济世的使命是扎在泥土里的根,初心有多纯粹,使命有多坚定,根就有多粗、有多深,医护人员的枝叶就会有多繁茂。

提振信心,患者去病感其恩。作为医护人员,最令人感动和富有成就感的,莫过于两个时刻,一是患者康复出院;二是患者表达对自己的感谢和肯定。患者康复时抓着我们的双手满眼热泪,出院后送来的鲜花和锦旗,都成为医生、护士职业生涯中的温情和高光时刻,每当回想起这些,就不禁热泪盈眶,希望能利用自己的技术帮助更多人减少或者摆脱病痛,重回健康。在心内科工作以来,最令我难忘的是一位单亲母亲绝望的泪水。儿子刚刚大学毕业,突发心肌梗塞,送来抢救,从她儿子入院到出院,我从她的眼中看到了伤心、绝望、感激以及希望,这一对母子一直震撼着我的心灵,因为他们代表了无数患者及其家属的复杂情感,体现着医护从业人员的职业价值。如果说医护人员的初心和使命是扎在泥土里的根,那患者的康复和感谢就是滋润根茎的阳光和雨露,为根茎提供营养和向上生长的动力。

相互理解,共建和谐医患情。当前,我国的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经常出现伤医、伤护事件。201912月,民航总医院杨文医生在凌晨5点值班时,被患者家属在颈部连砍数刀,最后不治身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的不理解,寻衅滋事,胡乱撒气;有医护人员的沟通不到位;有公众舆论缺乏引导等等。要缓解当前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就要加强医护人员的道德素养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让社会多了解医护人员的尽力而为,理解疾病发展的不确定性及个人的特殊性,让患者及其家属理解配合,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每一个生命,都渴求安慰;每一个生命,都不能辜负。医者仁心,照亮生命之路;尊医重卫,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温暖你我,感动彼此!

(作者姚莉/编辑张忠顺/审核梁劲松)

主办单位(版权所有):仪征市人民医院    
地 址:仪征市东园南路61号    联系电话:0514-83450119  苏公网安备 32108102010018号  苏ICP备10012174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