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刘集镇卫生院门诊一片“繁华”,仪征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刘金霞在为李大妈指导糖尿病用药及饮食指导;康复科副主任技师路惠在为患者进行吞咽功能锻炼……
而这些,曾经是刘集镇卫生院的空白。为何有如此反差呢?经深入了解,是医共体建设取得的成效。
2020年6月,仪征市人民医院将刘集镇卫生院作为医共体单位之一,派驻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刘金霞担任刘集镇卫生院副院长,每周坐诊两次;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国银、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史俊康、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李玉梅、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范罡、康复科副主任技师路惠每周坐诊一次。通过深度融通,努力提高刘集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逐步构建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找问题,抓重点,补短板
仪征市人民医院6名专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坐诊,发现内科病人主要是慢性病人,未接受连续治疗及注意预防,并发症发生率高;医生对一些规范及慢性病管理意识欠佳。刘金霞带领大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提出“抓重点,补短板”方案。
通过灌输规范理念,推行规范化标准,指导规范书写病历;开展多科联合慢性病管理,多方位细化管理;积极开展医学带教工作,每周组织教学查房、联合查房,仔细查看每一位患者,予以诊疗分析;开展每月一次小讲座,对内分泌、呼吸系统、脑卒中、康复等知识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水平,提升业务能力。
一名40岁的李姓患者,因肺部感染住院,查血糖31.9mmol/L。刘金霞询问得知,患者血糖升高多年,平时不正规治疗,考虑合并感染,建议胰岛素降糖,但患者害怕胰岛素有依赖性。经耐心沟通,最终同意使用,但血糖波动较大,仔细追问后发现与饮食有关。在他们认为,只要是不甜的食物都可以随便吃。经过饮食、运动的详细指导后,患者血糖下降,肺部感染得到控制。患者出院时说:“谢谢医生,纠正了我很多认识上的错误。”
上下联动,方便患者就医
随着刘集镇卫生院诊疗病种的增加,逐步增加了药品品种,完善了检查检验项目。因条件限制无法做到的,与仪征市人民医院预约优先检查;对无诊治能力,需要转院治疗的患者,专家们帮助预约床位,开通绿色通道,让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进入冬季,卒中疾病高发。12月初,神经内科博士、副主任医师任晓梅对刘集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进行了脑卒中知识讲座,讲解脑卒中预防、早期识别及治疗等知识,尤其是早期快速识别,发病后6小时及时溶栓的重要性,提高了大家对卒中的认识及处理能力。
12月8日,一名90岁的老奶奶因言语不清、左侧肢体偏瘫到刘集镇卫生院就诊,由于接诊医生参加过培训,根据症状初步诊断为“脑梗塞”,紧急联系仪征市人民医院开通绿色通道。患者在发病后4小时及时接受了溶栓治疗,溶栓后下肢肌力从1级恢复到3级。
李玉梅说,“通过半年的帮扶,感受最深的是他们对心脑血管疾病能规范使用预防性用药,康复病人的上下转诊,特别是卒中患者的超早期转诊,使卒中患者得到及时溶栓治疗。”
从无到有,不断开展新技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通过一段时间的专家坐诊、带教,刘集镇卫生院开展了甲状腺疾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妊娠期甲功异常)诊治新技术,填补了该院技术空白;康复科从无到有,不断壮大;骨科、普外科手术日益增多。
51岁的陈某某,因“乏力、失眠1月”就诊,经门诊检查,刘金霞诊断为“重症甲减”,经一段时间治疗,甲减纠正,异常指标恢复正常,自觉症状缓解。患者说,“以往甲状腺疾病都要到仪征或者扬州看,现在在家门口治疗,方便多了。”
康复科副主任技师路惠说,“初到刘集,没有康复科,要打开局面很有压力。”在困难面前,她没有退缩,对住院病人进行筛查、宣教,开展康复锻炼,并带教培养了一名康复专科人员及一名兼职人员。随着康复效应的不断提升,康复病人逐渐增多。目前,该院已购买相关理疗设备,开展内科、外科、中医、妇科及产后康复,让刘集需要康复的患者得到方便。
6月份,一名患者因外伤在苏北人民医院行“右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出院后转到刘集镇卫生院做康复筋骨平台,路惠针对患者膝关节功能障碍、屈膝角度不够的情况,予以理疗、热疗、关节松动训练、肌力训练等。经两个多月的康复锻炼,患者脚活动角度基本达到术后要求,满意出院。
除了内科帮扶,外科手术也逐渐增多,已开展骨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等手术20余次。
刘集镇卫生院院长徐金来说,“市人民医院作为医共体龙头单位,帮扶半年以来,医疗技术、服务能力及病历质量都得到极大提高,外科手术也得到长足发展,很有成效。”
帮扶专家刘金霞表示,今后,将继续指导做好内科疾病的管理,但不是帮他们看病人,而是教会他们看病人,争取让刘集的患者不出门就能接受好的医疗条件,造福一方百姓。(文稿张忠顺/审核朱乐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