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与诗书
发布日期: 2020-09-14  来源: 仪征市人民医院  访问量:79

 

旧小区重建,朋友和她媳妇都说需要人帮她看房子,其实是找理由邀请我们去住。

甫一入住,除了家人和喜欢的书、几箱剪报,周围所见不再是原景,我好念旧,难免惴惴然。一楼的老校长夫妇基本足不出户,腊梅树下满是租户们扔的垃圾,我于是清理,修剪腊梅枝条,栽点麦冬与苜蓿于地下作衬,陆续移栽蜀葵、黄月季、粉玫瑰、藤本蔷薇;棕榈树,盆栽的吊兰和茉莉、芦荟索性也放在楼下接地气。不久,那些花草的模样比放在室内时更加油绿,花开得更硕大鲜亮了。

艾叶、紫苏、薄荷草“三宝”在原来小区种的早已成片,春天是满栅栏的金银花,现在只能挖点根扯点藤的来朋友楼下栽下。春天的玫瑰花依然鲜艳热烈,满是香气,采摘后晒干泡茶;夏天的茉莉花洁白,天气越干热,它开得越盛;蚊虫叮咬了,薄荷草的叶片揉搓片刻擦一下也能止痒;端午时节的艾叶蓬蓬勃勃,菖蒲油亮,扎几束送邻居挂于门口,也尊崇了习俗,这些其实都是略懂常识人家的家常必备。

 

 

邻居们看到花草日益茂盛,一片生机,很是羡慕,问我:“这些花都是你种的?”我说:“是啊!”渐渐熟悉了以后,他们经常会要个花种、枝条什么的,我也乐得和她们谈花聊草。冬天腊梅花也开了,香气四溢。

花草养好了以后,又看到旁边大片闲置的菜地不是杂草丛生,就是蚊虫滋扰,于是又开始种菜了。最有趣的是种黄瓜,邻居徐大妈是高手,她会告诉我该下种了,然后移苗、浇水、施肥、搭架子。某天第一朵小黄花开了,然后天天去看望那小小的一身刺的嫩黄瓜每天的样子。突然有天她就出落得犹如一个成熟的女子了,丰腴的身姿一袭青衣。我自是心情好到极点,更高兴的是哪天可以摘到很多黄瓜给邻居朋友们分享,看她们欣赏那些新鲜黄瓜比我更高兴的样子,自是心里也乐开了花。后来又是两棵西红柿、一畦茄子、一架豆角的。丝瓜只要一两棵就隔天收获三两根了;豆角像长长的面条,最多时一天能摘几斤。有次四个小南瓜的图片发朋友圈,点赞无数,南京的丽丽说:“你的南瓜长得太漂亮了,我要来参观!”尝过味道的邻居说味道也特别好。十斤多的大冬瓜躺在草地里;还有那满是石子的旮旮旯旯儿,也种上了菊花脑。楼上的男主人生了重病,他的胖老婆喜欢掐点嫩绿的菊花脑做汤给她男人喝,到了秋天,它金灿灿的花,也是生机盎然。

 

 

有阵子去近郊的潘庄,大片的废墟旁边,居然看到一直想要种的紫苏,它们即将被掩埋。我和那家主人攀谈一番后,她拔了一大把送我。路上碰到一个壮汉骑车追上我,问我那是什么花,告诉他是紫苏,可以药用,他请我带他去挖。他是拆迁办的,说以后拆迁见到好的花草会告诉我,还给了我电话号码。紫苏也很快活了,侄女的小孩子受了寒凉,不用跑去药店,拽一把鲜叶煮汤喝下好了很多。

隔天再去那个村庄,遇到一个大姐在挖土,闲聊几句花草后,她邀请我去她家院子。我看到的全是盆景,她随手捡来树根什么的,盆是花友送的,我只识得有枸杞、黄杨、银杏、雀梅,还有我不认识的品种一共将近百盆,形状或众星捧月或一枝独秀或袅袅婷婷或飞流直下。她是自学成才,人很朴实,没有那种会点奇技淫巧的人惯有的高深莫测,说自己平时不打牌、不喜欢跳广场舞,早下岗了,就喜欢捣鼓花草,侍弄点菜蔬,再看点书,这样的日子挺有意思的。一时间,这个黑瘦的大姐让我惊为奇人!以前曾费解于那些中世纪的西方妇人即使食不果腹,也会手持鲜花,穿着披肩保持着一份优雅,其实与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看到刘墉作品的扉页彩图居然是他在院子里的一架西红柿旁笑意怡然,当然西红柿结满了枝头,想是自栽的果蔬比他的文字更加令他喜欢吧。

后来,“小花园”里又增添了新宠,我从乡野寻来一株茅莓,俗称“斗篷果”,是我儿时和小伙伴们的极爱。这种小灌木容易成活,当年开了花也结果了,邻居们驻足观望,于是童年的那种快乐也回来了。

 

 

养花是种菜的三倍功夫,种菜只是基本功。几年下来,我以为,如果在有孩子之前学会养花种菜,对于日后孩子的教育定会有所裨益。我们很多时候连基本功都没有具备,所以常常纸上谈兵或不得要领。种植包含着一定的道法,连先哲老子也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花有的需要散光,有的则是多晒,也有好个阴凉的,啥时施肥,施氮磷钾对叶面或者果实的作用都是有讲究的,连菜蔬们也分何时该露 何时该盖,此时干、彼时湿,浇水时间也有个讲究。比如苋菜,徐大妈等一干邻居都说夏天必须是中午浇水,说它是冷骨头呢!

三年时间很快过去了,我要搬回去了,那些邻居说:“马上你的花草也要带走了吧?”我说:“那些地上的花草就留给你们啦,棕榈树常绿,都比人高啦。我还要带点这边的腊梅种子到新小区去播种, 让新邻居们也看到傲冬的寒梅。”

喜欢花草,自然会对照诗文。还是读《诗经》最为耐读,其300多篇成书于元前500—1000多年,多为佚名作,它虽代表先秦诗歌的高峰,里面除了《蒹葭》那样的既语句优美也意境深远的,关于时令的诗句却直白了许多,然稼穑之意趣、时令之更迭犹在眼前: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钱钟书先生评说它“有物色而无景色,涉笔所及,止乎一草、一木、一水、一世。”然而,粗浅的我觉得它更像是一个很随和的人引导你来看,这里有什么,至于意思,我不多说了,任凭你想象啦!读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也同样是这样的感觉,平安时期日本宫廷女官的随笔成书于元后1000多年,也是300多段,里面描述风、雨、日、月、禽、鱼、草、木的句子,既没有深沉拗口,也无不云淡风轻,和《诗经》比起来竟没有隔世之感。想象不出来,异国的女官竟然如此地关注自然的平常。

也许人们都想着除却日常的苟且,又不能都去徜徉于名山大川,行吟于江河湖海,即使无法登庙宇楼台,择一近处野外,远望群山迤逦,绿树斜阳,近观野花闲草,身心也不会荒凉。即使身处最糟糕的环境里,也不用去抱怨,尝试去寻觅生活的最佳状态,彼时,你的内心定会澄明无比,诗意将会不知不觉地来到心中。

(作者 严学红/编辑 张忠顺/审核 梁劲松

主办单位(版权所有):仪征市人民医院    
地 址:仪征市东园南路61号    联系电话:0514-83450119  苏公网安备 32108102010018号  苏ICP备10012174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