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失语流浪汉住院半年,医院助其回到家乡
发布日期: 2017-02-11  来源: 仪征市人民医院  访问量:38

    2月10日,在我院住了半年的一名“无名氏”患者,由医院派出救护车,将他安全送到久违的家乡安徽合肥肥东县救助站,陪同去的有医务人员及仪征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 
    半年,在一个人一生的岁月里并不算长,但对于这名“无名氏”来说,却经历了生死,感受了温暖,得到了安稳,是不同寻常的半年。 
    事情回顾 
    时间回到2016年7月25日17:00左右,该“无名氏”倒在路边,被路人发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报警后由警察送到我院急诊科,测体温42.2℃,血压176/136mmHg,初步诊断为“重度中暑”,予以物理降温、补液等治疗,因病情危重,随即又转到ICU监护治疗。经补液、降温、营养神经等治疗,患者病情很快稳定,体温正常,神志转清,能回答问题,但口齿不清,表情淡漠,不愿讲话;双上肢肌力正常,双下肢肌力只有四级,不能自己行走。为帮助患者双下肢尽可能地恢复功能,康复治疗室医务人员予以康复锻炼,但患者极不配合,甚至出手攻击为其查房及功能锻炼的医务人员。只好停止功能锻炼,继续为其做好饮食、起居等生活护理。 
   
   
    一段时间以后,患者感觉到医务人员对其的细心照顾,也许是有些感动,开始表现友好,并含糊地告知叫王本社,安徽人,再无其他信息。经联系公安机关调查后未找到此人及家人。经多方申请,也未能为其找到合适的地方安顿,考虑其身份不明,出于人道主义,我院将其转到急诊留观病房继续予以照顾。 
    寻亲进展 
    年前,随着春节的临近,与家人团聚的气氛越来越浓,医院希望利用现在通达的网络为他“寻亲”找到家人,宣传科对该患者了解一些情况时,在急诊科护士张贤文的协助下,通过他模糊的发音、歪歪扭扭的字迹及网络查询,终于了解到一些信息,患者叫王本社,安徽合肥肥东县桥头集人,哥哥叫王本周。 
   
   
    副院长殷仕宝与仪征市公安机关联系,公安机关根据信息查询时,发现安徽省有十几个王本社,于是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分析、比对,均未查到与该“王本社”相符的人员,后通过他的哥哥王本周的信息才使“王本社”得以确认。原来王本社在外流浪十几年,音讯全无,已经被当地注销户籍。由此,在公安机关的全力侦查下,几经周折,终于揭开了他的身份之谜——安徽合肥肥东县桥头集人,一名年近七旬在外流浪十几年的五保户。 
    由于该患者的哥哥年逾七旬,生活贫困,无力赡养,在仪征市救助站的沟通协调下,肥东县救助站同意予以安顿。 
    准备回乡 
    2月10日08:30,仪征市救助站为其带来一整套新衣服,急诊科护士长王冬云、护士朱秀梅及护工老谭为其换上。 
   
   
   
   
    09:00,一切准备妥当,王本社即将踏上回乡之路,临行前,他紧紧抓住护士长的手,眼光里流露出不舍、留恋及感激。 
   
   
   
   
    温暖回放 
    确实,这半年的时间里,我院ICU及急诊科的医务人员不仅挽救了他的生命,还安排好他的一日三餐,为其擦身、翻身、洗头、换洗衣服等等,他的面色变得红润,他的心情变得愉悦,他久卧的身上也从未有过褥疮。有时,他向护士招招手,比划着要吃点心,护士们送来自己带的点心,他示意放在枕头旁,然后挥挥手,表示没事了。正因为这样耐心的照顾,平常淡漠的他才有了那紧紧一握,才有了那样留恋、感激的眼神。 
   
   
   
   
   
    安全回乡 
    11:30,救护车安全到达肥东县救助管理站。由此,在医院住了长达半年的王本社终于叶落归根,回到自己的家乡。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是为患者进行紧急救治的地方,像“王本社”这样的“无名氏”,被家人遗弃的“伪无主”老人,医院里不止这一个,住的时间有的几个月,有的甚至已长达2-3年之久他们在得到紧急救治以后本该回家休养,却因无人问津而滞留在医院,占有着本来就紧张的医疗资源,影响着急需救治的患者。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有所养,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愿望。我们希望,有家的老人能得到家人的悉心照顾,也呼吁更多的“王本社”能得到社会相关部门的救助。
主办单位(版权所有):仪征市人民医院    
地 址:仪征市东园南路61号    联系电话:0514-83450119  苏公网安备 32108102010018号  苏ICP备10012174号-7